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旅游资讯 党建动态 专题专栏 招商引资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市动态

阿里赤德村的多吉加布、白玛次旺、巴桑……他们在风雪边境绽芳华

来源: 西藏发布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8-04

孔雀河仿佛带着怒气的孩子,急速淌过了山谷夹峙中的仁贡、多油两村后,到了普兰县城附近,一下子又放缓了脚步、换了个性子,变成了温柔的姑娘,孕育出了全县最为富庶的普兰盆地,这里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


赤德村坐落在孔雀河与支流扎拉河交汇处隆起的平坦高地上,与普兰县城隔河相望。远远望去,一幢幢白色民居珍珠般地嵌于绿色的青稞田中,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楼楼顶“固边稳村”四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无数个寒冬酷暑里,一代又一代的赤德村民兵始终把这四个大字记在心里,以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毅力为祖国巡边守边,在风雪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彰显了中国边境一线老百姓的拳拳赤子之心。


航拍赤德村。记者 洛桑旦增 摄


边防一线铸忠诚


穿过风吹麦浪的青稞田,顺着修通到每家每户的硬化路面,在一栋有着大院子的两层高的白色小楼前,记者见到了63岁的老民兵多吉加布。


虽然今天的他看起来身形微胖、略显佝偻,只是一个寻常的老人,但一张27岁当民兵的老照片,足以见证年轻时的他,是有多么英姿焕发、帅气逼人——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多吉加布响应祖国号召,前往赤德村通外山口驻守前留下的珍贵记忆。


多吉加布老人正拿着他年轻时当民兵的照片向女儿讲述着当时的故事。记者 洛桑旦增 摄


“那会当民兵的条件确实很艰苦,帐篷、食物全靠自己背上山去,走到哪里累了,就在哪里生火过夜。”多吉加布说,“上去一次要20多天,而且没有一分钱的补助,全靠大家自觉。”


尽管如此,当村里召集民兵的时候,多吉加布和其他村民依旧争先恐后地报名,生怕自己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没能派上用场而抱憾终生。


值得多吉加布骄傲一辈子的是,他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还在最关键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是在某次执行驻守山口的任务时,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突然闯入了他们的点位,准备将帐篷中的物资抢走。多吉加布与其他几名民兵发现后,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


“当时我们每个民兵都配了枪支,也接受过射击训练。危机时刻,我一枪击中歹徒的腿部,将倒地不起的他成功抓获,交由相关部门处置。”说到这里,多吉加布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多吉加布更加无畏与坚定,成为赤德村民兵中的典范和大家口耳相传的英雄。在为祖国戍边10余年之后,他卸下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返回家中陪伴妻儿。


时光荏苒,如今民兵们巡逻和驻守的条件已今非昔比,多吉加布也住进了2018年建成的380余平方米的边境小康村新居,国家还免费为他们建了一个400余平方米的大院子。


赤德村一角。记者 温凯 摄


40多年前,多吉加布在风雪山口,在枪火声中守护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40多年过去了,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衣食无忧地安享晚年。


他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祖国从不曾忘却;他把荣光留在了那个时代,时代也一直铭记。


纵然岁月催老了容颜,但他每次不经意间眺望远方群山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

“懒汉”化身守护者


提起白玛次旺,在赤德村那可是鼎鼎有名。


据赤德村党支部书记嘎玛扎西回忆,当年白玛次旺懒到连自家的地都不种,整天喝酒,不务正业,就靠着国家的政策性补助维持生计。


为了帮助白玛次旺转变思想,赤德村“两委”班子和脱贫户轮番上门教育劝导,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特别是随着“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白玛次旺终于开始盘算着换个活法。


2017年,白玛次旺不仅开始种地做家务了,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47岁的他甚至加入了赤德村“红袖标”民兵队。


“我们村规定18岁—40岁的男性都要义务加入民兵队,长期驻守卡点,人手很紧缺。村里见他转变得很积极,便试探性地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嘎玛扎西说。



村党支部书记嘎玛扎西正在带领群众巡逻。记者 温凯 摄


2017年11月,白玛次旺随着民兵队,人生中第一次来到了驻守的卡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卡点上挂了许久的国旗取下来,升起了一面随身带上山的崭新国旗,注视良久。


“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性补助养着我,我可能都活不到现在,所以我想向祖国表达一下我的感恩之情。”白玛次旺说。


此后的日子里,白玛次旺在卡点上无论苦活累活都争着干,巡逻时也手举国旗走在队伍最前面,每天例行的两次巡逻从来没有落下过,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从2017年底至2019年6月,除了每个月一两次下山采购物资、换洗衣物外,白玛次旺其余时间都在卡点上驻守,甚至没有请过一天假。他说,这是为了把过去亏欠国家和村里的弥补回来。


在高海拔的卡点上连续待了一年半的时间,快50岁的白玛次旺身体终于扛不住了,在村里的安排下,从山上撤了下来。此后,尽管身在家中,但他始终心系卡点,遇到人手不足的时候,他依然会上去替大家值守。


白玛次旺年近半百重燃对生活的希望,承担起守护神圣国土的责任,这既是党和政府对他教育引导的结果,也体现了赤德这片土地戍边精神的传承。


热血青春洒边关


在赤德村某处通外卡点上,记者见到了正在这里值守的民兵巴桑。


这处通外山口,早晚刮着呼啸的大风,白天炙热的阳光直射地面,在这样冰火交织的天气里,被晒得皮肤黝黑的巴桑依旧笔直地挺立在帐篷外,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值守的责任。


2011年,年仅19岁的巴桑带着满脸的稚气,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正式加入了“红袖标”民兵队。到了2019年,被村里安排到卡点驻守。


“我们卡点所在地平均海拔4500米,过去不远就是山口和边境线,那里海拔超过了5000米,我们每天要到那里巡逻2次以上,每次3个小时左右。”巴桑对记者介绍道。


“红袖标”民兵巡逻队在某通外山口巡逻。记者 温凯 摄


除了海拔高,巡逻线上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可走,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去,就这样走遍了边境线上的山山水水。每次巡逻回来,身上带点伤对巴桑来说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与白玛次旺一样,守卡期间,巴桑几乎没有下过山。从26岁到30岁,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部奉献在了卡点上,至今没有成家。


日复一日地巡逻站岗,任谁都会觉得单调枯燥,更别提青春年少的巴桑了。“我也曾想过放弃,但看着那些年纪比我还大的民兵都在坚持,他们也反复地鼓励我,说这是我们赤德老百姓应该为国家做的事情,就重新振作起来了。”巴桑微笑着说,“在山上也没法去想成家这些事,只能回去之后再看吧,应该会有姑娘在等我吧。”


这就是赤德村的民兵,无论是年事已高的多吉加布,还是亡羊补牢的白玛次旺,亦或是风华正茂的巴桑,他们的生命中或许没有锦衣玉食、光彩照人,甚至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来,但却把忠诚与担当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